一、發展成效
“十三五”期間,蘇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質量工作,質量強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供給質量明顯改善,供給體系更有效率,質量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持續增強,質量綜合競爭力保持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共獲得中國質量獎提名獎2個、江蘇省省長質量獎(提名獎)16個、“江蘇精品”5個、蘇州市市長質量獎25個。蘇州市推進質量工作成效突出,在全省考核中連續5年獲評A級,兩次獲省政府督查激勵。
二、制定依據
《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國共產黨蘇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精神》。
三、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根據蘇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要求,圍繞蘇州建成充分展現“強富美高”新圖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目標,以質量強市為抓手,以質量品牌、質量文化、質量人才三位一體為手段,構建質量提升、質量監管、質量基礎三大質量支撐體系,拓展產品、服務、工程三大領域質量創新,推動質量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努力把質量發展打造成蘇州“最美窗口”標志性成果。
四、基本原則
堅持以質量第一為價值導向。
堅持以企業為質量發展主體。
堅持以質量基礎設施優質供給為支撐。
堅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途徑。
五、發展目標
到2025年,質量提升取得明顯效果,質量總體水平顯著提升,位居國內大中城市前列,將蘇州打造成質量強市樣板區、質量品牌提升示范區,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質量基礎設施高地和質量人才高地。
質量水平顯著提升。
質量提升措施有力。
質量品牌成效明顯。
質量基礎保障有力。
六、主要目標指標
(一)質量強市指標
1.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97%
2.消費品質量合格率≥98%
3.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綜合合格率≥99%
4.大中型工程質量竣工一次驗收合格率98%
5.新增魯班獎等國家級優質工程獎項(5年)22項
(二)質量提升指標
6.累計建立質量創新聯合體≥15個
7.累計質量比對開展行業數≥10個
8.累計質量共性問題攻關數≥100項
9.累計質量管理數字化轉型案例≥200個
10.累計高成長企業質量筑基計劃培育企業數≥1000個
(三)質量品牌指標
11.新增中國質量獎(含提名獎)6個(次)
12.新增江蘇省省長質量獎(含提名獎)16個(次)
13.新增蘇州市市長質量獎25個
14.新增蘇州市質量管理優秀獎50個
15.新增蘇州市質量獎500個
16.新增“江蘇精品”品牌認證企業產品50個
17.新增“蘇州制造”品牌認證企業產品100個
(四)質量基礎指標
18.新增主導和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5年)2500項
19.新增制定“蘇州制造”團體標準100項
20.累計獲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數800家
21.累計建成各類檢驗檢測國家級中心20家
22.累計建成各類檢驗檢測省級中心25家
23.累計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證書55000張
24.累計企業環境管理體系證書17000張
25.累計企業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證書11000張
26.新增建立首席質量官制度企業數48000家
七、重點任務
一是構筑質量整體競爭優勢。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方面競爭優勢,從推動制造業質量創新發展、加速推進服務業提質增效、構建優質均等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工程建設質量提升、促進農業優質高效發展五大方面出發,不斷深化質量強市建設,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創新質量促進政策,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與供應鏈深度融合、協同升級,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優化質量供給體系,加快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發展質量。
二是增強企業質量發展能力。著眼于企業質量發展現狀,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強化質量技術攻關、推動質量創新賦能、壯大質量人才隊伍,搭建多載體平臺推動企業產品創新、服務升級和質量改進,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質量管理優、品牌影響大的卓越質量標桿,為蘇州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三是優化質量基礎設施布局。瞄準蘇州重點產業發展需求,有機融合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質量管理等要素資源,加強先進計量體系建設、提升標準化服務水平、加快檢驗檢測能力提升、建立高水平認證服務體系、多元主體推進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等五方面,強化質量基礎設施能力建設和集成應用,提升質量基礎設施支撐服務水平。
四是筑牢質量安全防控屏障。深化質量信用監管、強化質量風險防控、健全質量可溯機制、提高監管執法效能,堅守安全底線,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是營造濃厚質量文化氛圍。引導全社會樹立“質量第一”強烈意識,大力開展質量方針政策宣貫、切實加強質量文化普及教育、開展質量文化陣地載體建設,推動形成政府重視質量、企業追求質量、社會崇尚質量、人人關心質量的良好氛圍。
六是加快融入長三角質量發展。以長三角一體化為契機,以“滬蘇同城化”為載體,參與長三角大質量協作機制、促進區域產業質量聯動提升、推動區域質量技術資源共享,全方位融入長三角區域質量發展大局。
七是積極參與國際質量交流。提升企業參與全球質量品牌競爭水平、增強國際貿易質量支撐能力、加強質量發展創新國際合作,更好服務蘇州對外開放大局和“雙循環”格局,提升質量發展國際影響力。
八、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
2.完善保障措施
3.加強考核評估